網路民主與公共論壇 網路民主與公共論壇

學校總計畫


壹、學校推動通識教育現況說明

(一)通識教育目標與特色:全人教育理念,逐步實現博雅自由多元的學習環境

  本校創立於1917年,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商管學校,於2014年8月升格為臺北商業大學。走過百年風華,為國家培育眾多的商業財經人才,見證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一頁。改制後的北商大,以「專業素養」與「品格素養」為學校教育兩大目標,學院科系負責專業素養的培育,而屬於一級教學單位的通識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則根據博雅教育精神與學生特質,負責推動全校通識課程,陶塑我校學生具備職業倫理的品格素養。


(二)持續組織再造,軟硬體設備充足,「承曦藝廊」為通識能見度的重要櫥窗

  本校學生約7千人,通識教育致力於課程精緻化,朝向培養高階商學人才的全人教育邁進!作為老牌的技專校院,本校通識教育在穩定中成長蛻變,並逐漸顯現成效。2007年12月,共同學科更名通識教育中心。2014年8月改大後,教學單位設三個學院:財經學院、管理學院與創新經營學院(創經學院設於桃園校區,今年9月會有第三屆),並將本中心調整為等同學院的一級單位,由本中心作為全校性通識課程的專責單位。2015年9月,通過通識教育委員會設置要點,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由校長任召集人,中心主任為執行秘書,並有學生代表與外校委員,作為本校通識教育發展政策、研議與課程規劃的常設組織。

  在資源方面,中心105年度可用經費約80萬,整體預算雖逐年提高但仍嫌略少。中心辦公室位於行政大樓8樓,除主任室、行政辦公室、多功能會議室外,並負責1間音樂廳的管理。行政人力方面,中心設主任1名,行政人員3名,分別掌管教務、學務與總務,另有學習生2-3名。比較特殊的是,本校「承曦藝廊」於2012年建置完成,由本中心專責管理營運,作為各項藝文、展覽、講座及活動等學習成果展示空間。另本中心已將桃園校區課程與活動納入規劃,每週一、四有2位老師與行政人員駐點服務,桃園校區設有聯合辦公室與通識專業教室2間,其中1間設計為中國風,別具特色。

  綜觀而論,轉型後的北商大通識教育,策略上向內爭取更多預算補助,向外積極申請更多計畫挹注,以提升通識教育的地位,逐步充實教學資源,讓學習環境更為優質。



貳、學校通識教育現況檢討

一、通識課程規劃及運作機制檢討

(一)學生與業界代表參與課程委員會,增加自由選修數量,執行跨領域學分學程

  本校改大前即啟動通識教育革新,階段實施並充分準備。2011年完成課程地圖建置,除建立教學品保機制外,並依此逐年調整課程架構,目標是降低共同必修學分數,增加興趣選修通識 課數量,俾實現自由選修的博雅教育精神。

  本校通識課程除必須通過教務會議、校課程委員會外,主要是在中心的課程委員會規劃、制定、研擬與實施,包括基礎必修、核心必修、興趣選修,以及「文化創意」和「商業服務力」兩項本中心主辦之跨領域學分學程。根據該課程委員會設置要點第二項,其不僅有學生代表至少1人,並得聘請校友、校外學者或業界代表若干人。一方面,邀請學生參與會議,展現制度上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另一方面,以求課程制定能廣納業界意見,使得通識課程具備務實致用導向。

  以四技為例,105學年度通識畢業學分為26學分:基礎必修12學分、核心必修6學分、興趣選修8學分。其中,為了落實商業人才的語言能力,語文思辯的基礎必修,包括國文(大學國文選(一)(二)、應用文與習作)與英文((一)(二)(三))各6學分;核心必修目標是公民涵養,以民主社會與當代公民、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藝術與人生三門課共6學分來進行品格素養教育;而興趣選修分為國際視野、社會融合、自然科學、應用科學、人文藝術五大領域,同學必須各領域選擇四領域修習8學分。通識教育作為本大學專業商業人才的基礎,相當程度反映學校特色,以國際化、語言能力與社會關懷等作為辦學宗旨。


(二)強化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增進各系科溝通,回應學生改革呼聲

  通識教育是大學的靈魂!因此在正式課程之外,本中心特別強調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包括上學期的音樂祭與下學期的文學季,並充分利用「承曦藝廊」緊密安排展覽檔期,例如今年4月「千年之約」展出知名藝術家北翠的油畫、水彩與版畫;5月文學季展出歷年文學獎學生作品與書法展等。此外,每學期尚有名人講座8-10場,並前往桃園校區舉辦「通識沙龍」7-8場,包括通識講座、通識電影院、咖啡館座談、英文角落等多樣性活動。

  檢視目前現況,本校通識教育主要面臨系所要求調降學分數,學生期待更多興趣選修空間:各系科必選修學分數、實習、考照等制度設計,壓縮學生修習通識課或參加通識活動的時間與意願,需不斷與各系科師生溝通協調。此外,選課機制仍舊保守,教務處已逐步放寬各學制間、各年級間的選課限制,並改善網路選課系統效能,減少紙本加簽的數量。


二、師資現況檢討

  師資方面,本中心目前有17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助理教授7人、講師2人,結構上相當年輕有活力,且具博士學位者佔88.24%(15人),專業及學術能力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去年2月新聘三位專任教師:簡士捷副教授、林怡安助理教授、陳閔翔助理教授(皆為本計畫申請人),過去曾獲教育部優質通識教育課程績優計畫主持人、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績優計畫主持人、或所屬學校的傑出教學獎及優良導師獎等榮譽。本校學制眾多,已逐年調降兼任通識教師人數,去年由113人大幅降為80人,今年更降為70人。此外,亦有各系所教師支援開設通識課,豐富本校通識教師陣容。

  學校獎勵制度完善,有效提升老師教研能力與品質。校訂有教師研究獎補助實施要點、教學獎遴選與獎勵、教師創新教學獎勵,本中心亦有優良教師遴選要點等辦法。



參、推動通識教育革新計畫發展

一、學校總計畫推動通識教育革新之理念、推動構想

  本計畫屬延續性計畫。去年提案即以三年深耕為目標,這一年多來,本校通識教育積極進行制度、課程等層面的革新。本校品格素養的學習分成「自我管理」與「社會關懷」兩面向,故總計畫推動構想與策略是由內而外,來打造新一代北商人。具體來說,第一年計畫開啟了本校通識課的新紀元,第二年計畫經全盤考量後,以更完整的佈局來推動,藉由四門優質通識課程,希冀提升國際視野、深化行動能力來建構學生的「品格力」。

  簡言之,A類分項計畫「網路民主與公共論壇」,透過網路言論的公民參與,培養學生溝通表達的理性素養,這是現代公民的品格基礎。B類分項計畫為「博雅三部曲:過去、現在與未來」通識課群,結合「希臘羅馬神話」、「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跨文化溝通與翻譯」三門課,從認識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與困境出發,包括最熱門的氣候變遷議題、反省思考在地與異質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交流溝通的翻譯現象,以此,從自我心靈到閱讀鑑賞的行動,進行現代公民的品格深化,型塑具備全人精神的北商新公民!


二、學校推動通識教育之行政協助機制

(一)行政單位全力後援,多管道宣傳通識理念,活化校園通識學習氛圍

  在行政協助機制方面,本中心同仁全力協助計畫執行,校內各單位也積極配合,例如秘書處協助學校首頁跑馬燈刊登各項活動與課程訊息,並在校刊報導計畫執行概況;主計室除提供配合款支應外亦協助經費使用諮詢與核銷、教務處協助課群時段與教室安排、資網中心協助助理網站架設與伺服器提供,教發中心則協助北區資源中心的跨校選課與招生等。

  本中心設有專屬網站,內有豐富的資訊與介紹,並隨時更新最新消息,第一年的計畫網站業已在去年9月上線,可供瀏覽。而為了更貼近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2014年8月建立「北商大通識」臉書粉絲專頁,由中心行政人員與熱心的教師共同經營管理,強化通識教育的理念與活動宣傳,使之更為即時與互動。計畫各項活動宣傳除校內公文、電子信件群組通知外,並搭配海報張貼與電視牆播送,特別是學生最常出入的承曦藝廊,外溢並擴大宣傳效果。

  本中心教師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項通識研習,包括研發處、教務處、教發中心所舉辦的教師專業研習。本校招牌的「北商大學術論壇」,於去年10月的「通識、數位與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更獲得空中進修學院的經費補助,增加通識教育在校內的能見度。另我們有成員來自各系科的「通識志工隊」並設有Line群組,學生隨時支援與服務各項活動推廣。可見,中心教師、行政人員與學生互動緊密性,有助於通識教育的推動。


(二)推動【翻轉通識˙課程活化】【博雅新視界】專案,成立通識教師社群

  本校研發處每年提供的專案經費,自2015年起,本中心以「教學卓越」與「技職再造」為核心,推出【翻轉通識˙課程活化】培育計畫,包括三種新興方案:獎勵數位通識課程教材製作、多元活化通識課程補助、通識課程學生學習檔案徵選。2016年則推動【博雅新視界】特色發展計畫,除續辦通識課程學生學習檔案徵選外,亦舉辦一系列通識沙龍活動。這些措施均從教師面、課程面、學生面,鼓勵教師投入通識教材製作、邀請實務專家演講、校外參訪等來活化教學,漸次從基礎面翻新本校通識課程體質,整體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本中心以教師專長及學術領域,分別組成國文、英文與通識社群。為了促進不同領域間的互相學習與分享,去年2月本計畫四位教師已組成「通識教師成長社群」,2016年4月起,由簡主任召集改組為「通識教師專業社群」,進行更多通識教育的互動與討論,包括學分學程、課程連貫性、通識護照、教師工作坊等。值得一提的是,革新計畫第一年受到校長、教務處等單位重視,除了改觀學生對通識課的看法外,也對學校產生行政影響,例如簡化行政公文流程,這是外部計畫對於校內產生的刺激與質變!


三、學校推薦分項計畫與推動學校通識教育革新之整體關聯性

(一)以能力取代知識,用四門課全面涵蓋六個核心素養

  本校所推薦的通識課程革新計畫總共涵蓋了六個素養,而每門課聚焦三項素養,以便集中學習成效。無疑的,本校雖有訂定英語或外語畢業門檻,但似乎成效尚可努力,故兩位留學劍橋的英文老師藉由不同方式引發學生語言興趣;而同學實習打工所佔時間甚多,校內公共事務參與和永續環保概念較不足,另兩位教師則嘗試加強這部分的核心素養。

  是以,「國際移動」列為主打素養。分別說明:A類的「網路民主與公共論壇」包括溝通表達、問題解決、國際移動。這門課藉由國內外社會議題的網路論壇之實踐,來培養論述與問題解決能力。B類的通識課群共含括五項素養,並以國際移動為共通素養:「希臘羅馬神話」包括溝通表達、鑑賞美感、國際移動。「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包括問題解決、創新思維、國際移動。「跨文化溝通與翻譯」包括邏輯思辨、溝通表達、國際移動。三門課在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全球化視野整合下,共同陶冶學生的邏輯、溝通、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與鑑賞美感。各課程對應之素養整體關聯性以及第一年計畫網址臚列於下:

(二)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打造通識教育典範,來影響全校風氣!

  第二年計畫我們期待課程能從「精緻」走向「典範」!本年度推薦之四門課,第一年執行均建置了課群網頁與課程網站——其中,簡士捷老師的「希臘羅馬神話」與陳閔翔老師的「網路民主與公共論壇」為教育部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績優課程」。以此,期待藉由革新計畫繼續補助,擴大通識課的專業性與多元性,從而形成本校通識特色與課程典範。


四、計畫未來績效之評估機制

(一)滾動式教學品質保證、定期績效檢討與核心素養評估機制

  本校已建立校核心能力指標與內涵說明,透過清楚的通識課程架構及課程地圖,使各學制學生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指引。總體而言,本校教學品質保證與定期績效檢討機制有四,可做為本計畫核心素養評估機制:(1)通識教育委員會與課程委員會就通識課程架構與課程地圖檢視素養分布情形,每兩個月定期評估課程素養執行成效;(2)中英文課程大綱上網,並設有素養欄位,供老師課程規劃時勾選,學生選課時檢視;(3)課程意見調查質性量化並呈,並採匿名網路填寫,做為教學內容後續追蹤調整;(4)本校將於105學年度實施通識護照,強化素養多元評估機制。據此,以通識課程地圖讓學生瞭解核心素養的學習路徑,有益於學生認知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茲將通識課程規劃與核心素養之間的對應關係羅列於下表:

  而為了擴大計畫執行的績效評估,於執行期間進行外部委員的書面諮詢與諮詢會議,並設計期中學習意見調查(質性回饋)與期末學習成效調查(質量皆有),形成明確的滾動式績效評估準則,此外,也將對參與本年度計畫與第一年各課程的學生進行深度訪談,檢視本計畫兩年來的學習效果,以及對本校通識課程影響程度與外擴範圍。

(二)務實革新績效極大化,四門特色課程成為典範通識,迎接百年北商大!

  綜上所述,本校刻正傾力推動一連串提升通識課程優質化的方案,期待能在制度上全力支持教師,在經費與資源上全面挹注教學及課程,最後能在未來績效上反映學生學習成果。職是,未來將根據自我評鑑準則,第二年計畫目標是深化這四門特色課程成為「典範通識」,建置四門課程的專屬網站,影響學生數200人次以上,累計影響學生達350人次以上。除了具體的量化績效外,我們更重視學生質性的學習成果,因此將前述的期中與期末問卷調查,彙整出同學的回饋文字,錄製同學心得畫面,並放置於網站供各方檢視,以呈現六大核心素養培育的具體成效。期待,藉由革新計畫三年的體質調整,本校通識教育將煥然一新,在明(2017)年建校百年時脫胎換骨,迎接北商大通識下一個百年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