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民主與公共論壇 網路民主與公共論壇

設計理念


  公共論壇的論壇(forum)概念,在古羅馬字義為公民城鎮的廣場,提供人民意見交流與討論的公共場所。這個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或公共空間(public space),是踐履古典民主的基礎。早在兩千年行政院研考會即建置了「我的E政府」,使台灣正式進入電子化政府的時代;而每到選舉,候選人利用網路吸引年輕族群則已成為重要的文宣管道與競選模式。


  不可諱言的,網路的興起衝擊到我們的民主生活。美國憲法學者桑斯坦曾在十多年前就提醒我們,應該對網際網路及其言論自由、觀念市場與民主制度的影響投注更多關心(桑斯坦,2002)。進入2016年,Email、電子報、BBS(主要是指台大PTT)、Facebook、YouTube以及這幾年興起的Line、WeChat、Dcard、Instagram或今年暑假引起風潮的Pokémon GO,已使得網路的力量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網路的時代,智慧型手機載具的快速崛起,拉近我們與政府之間的距離,改變我們說話與思考的方式,也翻轉我們進行社會行動的動機與來源。


  無疑的,民眾可以透過網路用各種方式直接向官員或民意代表表達意見與反映問題,而政府或官員透過線上投票、意見徵詢形成政策,候選人上網爭取年輕選民的新興選舉方式等,都改觀並影響了我們在現實世界的民主運作。不過,如此看似劃時代的民主變化之前景,也產生許多問題與後遺症,例如網路濫罵與不實指控、轉貼來源不明的資訊,以及不理性的洗版行為等,都對原本立意甚佳的公共討論區,以及網路作為實現直接民主之工具呈現反效果。網路上的公共問題與言論自由,其實反映我們對於民主自治的理解,並且牽涉到複雜的法律、政治、經濟、教育、倫理、社會與公民文化。


  無論稱做數位民主(digital democracy)或電子民主(E-democracy),這股網路民主風潮,不但是因應電子化治理的資訊科技需求,同時也是學術界引進西方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念,作為實踐公民參與的新模式之結合。換言之,民主不再只是選舉或投票,而是更重視公民理性溝通與問題討論的過程,以補強代議政治的可能不足與缺失。綜上所述,「網路民主-審議民主-公共領域」實為環環相扣的知識鏈,它將民主政治的視野從政府或政黨拉回我們的生活世界(lifeworld),思索民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


  在通識教育中培養科技民主的概念以及公共價值的審議思辨,是現代公民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本課程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大部分,並以「議題中心」與「學生為主體」,採用「問題解決/行動導向」做為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理念。整體來說,本課程先理論後實踐,策略上採用以下7種方式進行:

1. 主題講解:介紹民主理論與實務,以便學習者能具備瞭解與討論複雜問題的基礎與素養。
2. 多媒體教學:以網路事件、短片與電影為輔助,進行議題分析與討論。
3. 專家演講: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到課堂演講進行協同教學,分享心得及經驗。
4. 校外教學參訪:前往機構參觀,以便能實地瞭解在地社會行動的實際運作與組織概況。
5. 網站討論:於專屬教學網頁上設立網路主題討論區,形成討論學習圈,實際檢測學生公民素養與媒體素養的實踐程度,成為課後討論與學習的延伸。本學期並同步開設臉書社團,可隨時進行課後討論與解惑,串聯成群組與對話圈。
6. 期末行動報告/模擬公民會議:於期末設計公民行動方案,透過小組報告呈現學習成果,並選至少1組進行模擬公民會議,陶塑學生的團隊合作與尊重他人意見的民主精神。
7. TA帶領討論課:為落實「問題解決/溝通表達」精神,本課程配置TA協助帶領課程討論,並實施三次世界咖啡館模式的分組討論與發表,形塑自主學習氛圍,練習公共政策的審議與對話,精進與擴大學習的能量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