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革新具體措施

一、現行推動通識課程之機制與措施

(一)以一級單位的「通識教育中心」推動全校通識課程
  本校學生約7千人,通識教育致力於課程精緻化,朝向培養高階商學人才的全人教育邁進! 作為老牌的技專校院,本校通識教育在穩定中成長蛻變。 2007年12月,共同學科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 2014年8月改制為大學後,教學單位設三個學院:財經學院、管理學院與創新經營學院(創經學院設於桃園校區,去年為第一屆), 並將通識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調整為等同學院的一級單位,由本中心作為全校通識課程的專責單位

(二)延攬優良師資,制度完整,資源逐步充實
  本校通識課程主要推動單位為本中心的課程委員會,其負責規劃、制定、研擬與實施全校通識課程, 包括基礎必修、核心必修、興趣選修,以及「文化創意」和「商業服務力」兩項本中心主辦之學分學程等。
  師資方面,目前有17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助理教授8人、講師2人,結構上相當年輕有活力,且具博士學位者佔88.24%(15人),專業及學術能力良好。 本校學制眾多,兼任通識教師人數稍多,不過本中心已逐年調降比例,今年人數已由113人大幅降為80人。
  學校獎勵制度完善。校訂有教師研究獎(補)助實施要點、教學獎遴選與獎勵、教師創新教學獎勵等辦法,本中心亦有優良教師遴選要點。 本中心蔡美惠老師曾獲學校頒發教學獎,林盈鈞及張谷良老師曾獲創新教學獎。 值得一提的是,本中心今年2月新聘三位專任教師:簡士捷副教授、林怡安助理教授、陳閔翔助理教授(皆為本計畫申請人), 過去曾獲教育部優質通識教育課程績優計畫主持人、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績優計畫主持人、或所屬學校的傑出教學獎及優良導師獎等榮譽
  在資源方面,本中心104年度可用預算約50萬,專案性培育計畫經費17萬,北區教學資源中心經費20萬,整體經費雖逐年提高,但仍嫌略少。 本中心辦公室位於行政大樓8樓,除主任室、行政辦公室、多功能會議室外,並負責1間音樂廳的管理。 行政人力方面,中心設主任1名,行政人員3名,分別掌管教務、學務與總務。工讀生2-3名,協助辦公室日常事務。
  比較特殊的是,本校「承曦藝廊」於2012年建置完成,目前由本中心專責管理營運,作為各項藝文、展覽、講座及活動等學習成果展示空間。 另本中心已將桃園校區人事聘任與課程納入規劃, 目前每週(共2天)有2位老師與行政人員駐點服務,桃園校區設有聯合辦公室與通識專業教室2間, 其中1間設計為中國風,別具特色。待今年9月學生升上二年級後,將陸續強化分校區的通識課程與活動。
  綜觀而論,轉型後的北商大通識教育,策略上向內爭取更多預算補助,向外申請更多計畫挹注,以提升通識教育的地位,逐步充實教學資源。

二、現行通識課程特色與成效

(一)滾動式修正通識課程架構,增加自由選修數量
  本校改大前即啟動通識教育革新,階段實施並充分準備。2011年完成課程地圖建置,除建立教學品保機制外, 並依此逐年調整課程架構,目標是降低共同必修學分數, 增加興趣選修通識課數量,俾實現自由選修的博雅教育精神
  以四技為例,104學年度(最新制)通識畢業學分為26學分:基礎必修12學分、核心必修6學分、興趣選修8學分。 其中,為了落實商業人才的語言培育,語文思辯的基礎必修,包括國文(大學國文選(一)(二)、應用文與習作)與英文((一)(二)(三)) 各6學分;核心必修目標是公民涵養,以民主社會與當代公民、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藝術與人生三門課共6學分來進行品格素養教育; 而興趣選修分為國際視野、社會融合、自然科學、應用科學、人文藝術五大領域。通識教育作為本大學專業商業人才的基礎, 相當程度反映學校特色,以國際化與語言能力、社會關懷與職場倫理作為辦學宗旨



(二)學生與業界代表參與課程委員會,整體規劃課程
  本校通識課程除必須通過教務會議、校課程委員會外,主要是在通識中心的課程委員會做研議。 根據該課程委員會設置要點第二項,其不僅有學生代表至少1人,並得聘請校友、校外學者或業界代表若干人。 一方面,邀請學生參與會議,展現制度上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 另一方面,以求課程制定能廣納業界意見,使得通識課程具備務實致用導向

(三)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打造特色通識課程
  本中心林淑媛(現改名林盈鈞)老師曾以「大一國文-傳記與生命教育」獲教育部優通計畫; 蔡美惠老師曾以「臺灣族群文學與文化」獲教育部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均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 建置回饋機制(參見數位課程網址http://cge.ntub.edu.tw/files/11-1018-1347.php)。 本案推薦之四門課,除「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為舊課外, 均在本校首次開課――其中, 簡士捷老師的「希臘羅馬神話」與陳閔翔老師的「網路民主與公共論壇」 為教育部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績優課程」。 以此,期待藉由革新計畫補助,擴大通識課的專業性與多元性,從而發展出本校通識特色。

三、對推動通識課程革新之行政協助機制

(一)多管道宣傳通識理念,活化校園通識學習氛圍
  在行政協助機制方面,本中心設有專屬網站,內有豐富的資訊與介紹,並隨時更新最新消息。 而為了更貼近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去年8月建立「北商大通識」臉書粉絲專頁, 由中心行政人員與熱心的教師共同經營管理,強化通識教育的理念與活動宣傳,使之更為即時與互動。 各項活動宣傳除校內公文、電子信件群組通知外,並搭配海報張貼與校內電視牆播送, 特別是位於學生最常出入的承曦藝廊,外溢並擴大宣傳效果。
  本中心每學期均舉辦通識講座與藝文活動,教師也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項通識研習, 包括本校招牌的「北商論壇」大師演講,以及研發處、教務處、教發中心所舉辦的教師專業成長研習。 中心每年底固定舉辦通識教學研討會與相關主題座談,以強化通識教學理念之宣揚。 而中心多位教師亦常前往其他技職校院進行專題演講,分享通識教學經驗。 另特別成立「通識中心志工隊」設有Line群組,學生隨時支援與服務各項活動推廣。 可見,中心教師、行政人員與學生互動緊密性,有助於通識教育的推動

(二)推動【翻轉通識˙課程活化】專案,成立教師社群
  本校研發處每年以專款專用方式執行專案性培育計畫,本中心歷年運用該筆經費持續辦理各項講座、研討會與活動。 自2015年起,整合經費項目,以「教學卓越」與「技職再造」為核心,推出【翻轉通識˙課程活化】專案計畫, 透過三種革新方案:(1)獎勵數位通識課程教材製作(簡稱「通識雲」); (2)多元活化通識課程補助方案(簡稱「博雅教室」); (3)通識課程學生學習檔案徵選(簡稱「檔案Let’s go」), 分別從教師面、課程面、學生面,藉由制度性的補助支持, 鼓勵教師投入通識課程的教材精進、製作教學網站、課程錄影、PPT符合創用CC標準、 邀請實務專家課堂演講、校外參訪、期末舉行學生學習檔案比賽等,來活化教學, 漸次從基礎面翻新本校通識課程體質,整體提升北商大學生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本中心以教師專長及學術領域,分別組成國文、英文與通識教師社群。 「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社群自專科時代即存在,歷史最為悠久,曾編輯五專國文教科書出版。 為了促進不同領域間的互相學習與分享,建立教師傳習制度, 自2015年2月起,由中心賴主任召集本次計畫的四位老師,組成「通識教師成長社群」, 希望有更多關於通識教育的互動與討論,包括課程連貫性、學習護照、教師工作坊等。


通識教師社群八月最後一個週五中午聚會
(左起簡士捷、賴栗葦、陳閔翔、林怡安)

四、預期達成績效及未來績效評估準則


(一)滾動式教學品質保證與核心素養評估機制
  本校已建立校核心能力指標與內涵說明,透過清楚的通識課程架構及課程地圖, 使各學制學生學習有明確的方向指引。本校教學品質保證與核心素養評估機制有四: (1)課程委員會就通識課程架構與課程地圖檢視素養分布情形, 新課程評估是否符合素養指標與教師專長,每年檢討課程素養執行成效,並刪除三年未開課程; (2)中英文課程大綱上網,並設有素養欄位,供老師課程規劃時勾選,學生選課時檢視; (3)課程意見調查採匿名網路填寫,追蹤低於3.5分之課程,進行後續教師輔導改善; (4)本中心預計於105年實施通識學習護照,強化素養多元評估機制。 據此,以通識課程地圖讓學生瞭解其核心素養的學習路徑,有益於學生認知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茲將通識課程規劃與核心素養之間的對應關係羅列於下表:

  而為了強化執行的績效評估,於計畫期間(預計2016年4-6月間) 進行外部委員的諮詢會議,設計期中學習意見調查(質性回饋) 與期末學習成效調查(質量皆有),形成明確的滾動式績效評估準則

(二)務實革新績效極大化,脫胎換骨迎接百年北商大!
  綜上所述,本校刻正傾力推動一連串提升通識課程優質化的方案, 期待能在制度上全力支持教師,在經費與資源上全面挹注教學及課程, 最後能在未來績效上反映學生學習成果。 職是,未來三年將根據自我評鑑準則, 第一年發展出4門特色通識課程,建置4個課程專屬網站, 影響學生數200人次。除了具體的量化績效外, 我們更重視學生質性的學習成果, 因此在實際開課的期中與期末問卷調查, 將設計開放式題目彙整同學的回饋文字,錄製同學心得畫面, 並放置於網站供各方檢視,以呈現六大核心素養培育的具體成效。 期待,歷經三年體質調整, 本校通識教育將煥然一新,在2017建校百年時脫胎換骨,迎接北商大通識下一個百年樹人!